Life isn't beautiful;therefore it is.
同人誌、同人ゲーム、同人ソフトのダウンロードショップ - DLsite.com

20080125

Bad tart

"You need a target to fulfill.
You have to work hard to be there!
You can't just stand there do nothing.
Be a human with desire!
Figure what you want now!
Always fit the standard of this society,
even it's rotten and corrupted for you.
And at last,
give me my tart, boy."

Oh,no.
The tart is bad.

20080124

停止的時間

原來
我的時間早在四年前就停止轉動了
後來有悄悄地動了起來
連我自己都沒察覺
等到察覺到的時候
它確又已停了下來

Mystic Mystery

麗塔小窩的消失


我會等你的...麗塔

真是讓人心碎的一件事實,雖然我在這個站裡面的存在感並不高

可是這個站長對我的意義卻遠大於我在他的站中存在

而她也相當看重這不起眼的我,對我來說真是件快事

素未謀面甚至從未通過電話的網路友誼綿延了四年之久

當我在她的站的站長介紹中看到我的名字出現在其中時,

那一刻真的是很感動,我們僅靠著令人無法安心的網路交流並且了解對方

而一切的因只起於當初玩OLG時帶新手的一段時光

那段時光總是讓我心曠神怡,而現在就好像不再單純一般

2004年6月29日,麗塔消失在所謂的網路之中,

亦如其結語,希望能有再見之日,

現在想想,這句話就好像是自己寫給自己一樣。

==================================================

Est的復出

2004.9.24

期待的日子總算到來了

比預計的快了好多

原本以為再通訊已是明年的事

卻沒想到這幾天就得到了消息

她還記得我,回來以後就找上了我做顧問

真是高興

昔日的那群人如今被他篩選剩下的恐怕只有兩三人

甚是榮幸能登上其中之一

甚至新站也決定要用我起的名

而這個名湊巧正是我以前在OLG和她一同流連時的名

心中交雜多種情感奔騰不已

在這個充滿了欺瞞的現代世界中

其中又屬網路世界的不真實與不可信任感為最甚

我想,我成功的作出了一些小小的貢獻

改變了一些人的生命

也希望這些改變對所有被我改變的人而言

都是充滿正向意義的

Hidden Mystery

以前個人網站中用密碼隱藏起來的區域
現在也補完之

渴求新世界

發表於2004年10月11日 20:50

今天發生一件對我影響頗大的事件,
有人安慰我道人沒事便已避災,
當可好生安逸一陣不生災禍。
然我所念乃於因果,
到底是什麼讓我循環出這個果。
妄想要超脫與看穿,
似乎都是不可能的事。
事發當下,
在我腦海中出現的是儒道之爭,
以今日儒家之法,
是如此結果,
然若為道家呢?
若李耳尚在人間對此類事件,
其又應當如何呢?
今非昔往,
然本人真正嚮往之世,
卻絕非現世。
心情沉重,
無人分享。
也許我乞求的,
相較於摯友之所思,
才是真正的不可能。

感念本人之生命已漸漸喪失意義,
心若碎石般支離,
精神之傷與肉體之傷,
精神實在不堪接受。

也許,
因果循環,
時不予我,
天不予我。

生死有命,
一切隨緣。

質疑
發表於2004年8月27日 23:41

人生十數年,
總是不停質疑週遭的一切,
自己的心,朋友的心,
沒有東西可以逃過質疑。
每每心中出現一道傷痕,
都會自動自發的去質疑它,
將傷口越挖越深,
也許,真正在傷害我的是我自己。

自我的路
發表於2004年9月5日 00:28

2003.9.3,
近年最熱鬧的生日,
驟聞令心沉悶消息,
頓時如死灰般灰暗,
所幸尚有貴人搭救。
使我了解到,
我將走的路是孤獨的,
可能會是充滿罪惡的。
可是,
就算被當成罪人也無妨,
就算失去了同伴也無妨。
至少還有人了解我,
還有人肯了解我、注意我,
在我所執意而行的路上,
我將可孤獨成行。
縱然孤寂之痛不斷悸動,
我將兀自承受。

Ancient Mystery in Rita's place

以前擺在麗塔小窩的文字
現在貼回來這裡

末世界
發表於2005年6月12日 17:00

在末世界的那方,
你看到了什麼,
我看到了什麼?
心中的情愫,
是忐忑,
還是希冀。
在末世界的那方,
你看到了什麼?


分憂
發表於2005.5.16 22:48

遙久星空,
初春靜夜,
坦然闊談,
實乃暢快。
若今日真得解一人之憂,
更望來日得解他人之憂。
我想,我成功的作出了一些小小的貢獻,
改變了一些人的生命;
也希望這些改變對所有被我改變的人而言,
都是充滿正向意義的。


撼心之動
發表於2005年4月27日 18:00

孤獨,殘疾,
無助,心神交瘁。
在名為試煉的虛無中,
斯注定孤獨趕赴戰場。
無念,心殤,
枯槁,莫可奈何。
突聞清神遠音,
忽有紫客伴身,
釋然。

獻給兩個於4.24激勵我的人


放逐世界
Posted in 2005.12.11 23:00

為世放逐,
便放逐世界;
生為異類,
若不反抗世界,
便會淪為世界之奴。
是命運抑或是神的玩笑,
無論答案是什麼,
吾終將堅持自身的信念。


崩潰的新時代
發表於2004年8月27日 12:30

值颱風過境之際,
驅車四下觀覽,
溪水暴漲,路樹歪倒,一片狼籍。
深深為此景象所震攝,
如此之壯觀,如此之危險。
人唯有在如此危難之中,
才有可能放下彼此身段互相幫忙。
現在的社會互助一詞已漸漸消逝,
取而代之的是猜忌促成的不信任。
在鋼鐵叢林中生存的新一代幼苗,
狹窄的生活空間拘束了心的方向。
失去了信任,失去了自由,
新時代的幼苗有如生活在實驗室中一般,
任人宰割。


星夜
發表於2004年3月24日 23:15

空洞的寂寞伴隨星夜降臨,
仰望星空尋找那不知名的星辰。
無論多麼努力去搜尋,
最後手中所見之物,如飛塵。
在漫漫長夜中尋覓著,
一切盡是枉然。


恐懼-深植內心的無力感
發表於2004年3月12日 17:33

我們怎麼會這麼無力呢?
無法改變這個世界,
無法改變這個社會。
在癆病的面前,人人都是不堪一擊的。
如果躺在病床上瀕死的病人是自己,
試著揣摩那種心境,
一股深邃的無力直至心頭。
持續的恐懼著,
那不知名的病痛,
猶如無限期般的深植心中,
無法抹滅。


期待
發表於2004年2月4日 21:12

每個人的心中充滿著各式各樣的期待,
若是這些期待一再落空呢?
當心中不再充滿期待,
只剩下灰暗空洞的心。
如果不抱有期待就不會有相對的失落了吧?
總是不斷自問自答,這樣子就對了嗎?
不再期待猶如放棄了希望,
根本就是本末倒置的行為,
可是卻被其中的安全感牢牢的綁住,
猶如陷入不可掙脫的泥沼般痛苦猶豫。

試著再期待一次吧,
期待一個新的意外!


不羈的心
發表於2004年1月31日 21:50

隨波逐流,認真的為"現在"而活;
奮發立志,勤勉的為"未來"而活;

現在的社會似乎只容的下後者,
到底如何生活才是福呢?
是生不出雞的雞蛋,
還是不知前途險惡之犢呢?


無奈

發表於2003年11月9日 22:08

人生總是充滿無奈
如果總是逆天而行
到底會怎麼樣呢?
如果總是隨波逐流
是不是就註定不得好死?

一切都是如此無奈
日複一日相同的生活
存在著小小的進度
卻還是相同的死板空洞

人與人相處也充滿無奈
無奈無奈無奈無奈無奈
無奈無奈無奈無奈無奈
十個無奈未解心中一股

"人生下來就是為了活下去"


慵懶
發表於2003年11月9日 16:46

長的越大,越討厭充滿競爭心的自己
難道人生於世就注定要彼此競爭
就不能就清閒悠遊的生活嗎?
是社會的錯,抑或是思想偏差。
只想找個地方,靜靜的待著......
讓自己的靈魂自在飛翔......

20080115

三談論友誼

第一談-何謂友誼
在西塞羅的論友誼中,他認為所謂的友誼只存在於有德之人之間。
那什麼是有德之人,西塞羅認為是具有德性的人,而德性這兩字用文字言語是難以表達的,容在下在此引用東方的說法,道。道乃老子於道德經中所提出的觀念,類似於德性的延伸。那,舉了兩個難懂的字詞,卻還是沒有任何的文字敘述,到底這兩者又是何物呢?
在論友誼中,西塞羅透露出所謂的有德之人的友誼是理想狀態,當真要談論友誼時須從經驗出發,因此,也沒有所謂德性的文字敘述,因為,當一個人稱呼自己很有德性時,便已不足。就有如佛家思想,身行功德,但若貪圖功德,則會無功無德。
另一方面,老子倒是在道德經中提出不少可以讓我們稍微了解道本質的文字,縱然他開宗明義便闡明了"道可道,非常道"的理念。"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也講述了真正擁有品德的人是不會追求形式上的德性稱呼的。
因此,簡而言之,友誼只存在於有德之人之間,而這些只能藉經驗來談論,甚至只能用體會的,無法言喻。

第二談-若非友誼,該稱何物?
既然真正的(理想中的)友誼只存在有德之人之間,那世俗之人間的友誼,又膚淺之輩的友誼又該如何定義?
論友誼中並未針對這方面進行討論,畢竟,所謂的友誼不能言喻,也只能依僅有的經驗談論,固其他的狀況幾乎是不需討論的。個人偏好將這些關係統稱為社交圈(Social Circle),或社交關係(Social Relationship),論友誼中提及-友誼不追隨利益;但利益追隨友誼,友誼的萌芽不見得伴隨利益關係的出現,但利益關係絕對會因友誼而萌芽,然而,因利益衍生的友誼往往容易變質,現在社會的人因成長環境及教育所得經驗竟以演化成傾向於取甚於施,先得利再談情誼,如此邏輯之下產生的朋友,通常都會因利益而劃下句點,就點在起始的那一點上。亞里斯多德也提出所謂"不懂分享就沒有朋友"這種想法,朋友間本應互通有無,但,曾幾何時,人們已經衍生出有付出就要看到收穫才是對等的關係這種觀念了?也因此,本人將這一切關係用社交兩字概括承受。

第三談-如何增進?
了解了定義,一個簡單的問題自然出現:我有個真正的友誼嗎?又,我要如何定義現在的就是真正的友誼?
嚴肅來說,我們只能儘可能使自己貼近於德性,近於道,論友誼中一個真正的朋友會設法帶領自己的友人不為惡,正直並會公然表達自己的厭惡之情;但筆者認為這些特徵並不完全,畢竟,並非寡言內向者就不具有德性,也如柏拉圖在理想國(The Republic)中所談到的正義的形式之多,端看詮釋者用何角度去觀察。
筆者認為,與其思考如何增進,不如直接增進自己的德性,類似道家出世之理念,不論是在論友誼,還是其他關於友誼的各種經典中,都有提及人不該將自己的觀念套用在其朋友之上,更不應強迫其承受或了解。由此可知,從知到行,都屬於個人內修的一環,也許,個人內修在現在的社會看來愚蠢,但仍有其必要性,是故"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ref: 西塞羅-論友誼(Marcus Tullius Cicero - Laelius De Amicitia)[聯經出版事業]
老子-道德經